在经历过从关羽败死到夷陵惨败的二连败之后,季汉政权彻底丧失掉了荆州的领土与大量主力军,已经不再具备实践“隆中对”两路北上战略的可能,诸葛亮应该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妨看看号称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北伐。
①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对阵曹真、曹睿、张郃,短暂控制陇西,失败于街亭
②建兴六年冬:出散关,对阵郝昭,被阻于陈仓
③建兴七年春:出武都、阴平(陇南),对阵郭淮,得二郡
④建兴八年秋:自卫反击,入羌中(陇南),对阵司马懿、曹真
⑤建兴九年:出祁山,对阵司马懿于天水,因李严运粮不济退兵
⑥建兴十二年:出斜谷道,对阵司马懿于渭滨五丈原,过劳去世而退兵
在被称为六出祁山的六次出兵或迎击之中,有三次是大规模北伐(第一次、第五次、第六次),有三次小规模出兵或反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其中除了第二次与第六次分别进军关中西部的陈仓与五丈原外,其余四次均是以陇西、陇南一带作为经略方向。
而且,从战略目的上看,无论是出兵关中西部还是陇西陇南,诸葛亮始终把眼光放在了曹魏国土最狭窄的雍凉二州上,试图通过截断陇山两侧,实现季汉版图向凉州的拓展。可以说,从路线选择上看,诸葛亮的北伐,已然不再以隆中对中所规划的一路出秦川取长安作为战略目标了,换言之,诸葛亮北伐连半个隆中对规划都没有执行。
所以,既然诸葛亮北伐压根就没有执行十多年前的隆中对,当然就不能把北伐功业未成的原因算在隆中对上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北伐的功业不成呢?概言之,有如下几点原因:
-
曹睿时期政权稳定,君臣均是一代人杰,曹魏的内部矛盾尚未爆发,无从复制韩信当年趁着三秦不稳、东方有事奇袭关中的老路;
-
季汉政权以一州之兵力、财力抗衡占据汉末九个州的曹魏,力量差距逐渐加大,即便诸葛亮再公允执政都没有办法抹平国力差距;
-
秦岭山路难行,雨季到来以后频发山洪,更是加剧了北伐军的后勤压力,这就使得北伐军即便取得了一定战果,也无法持续;
-
司马懿应对得当,以守为攻,不主动与诸葛亮军接战,以逸待劳,四两拨千斤;
-
关羽、刘备的两场大败消耗掉了一大部分刘备军的基层精锐与中高层干部,使得诸葛亮必须通过南中之战以及前几次北伐带出新一批精锐。
古代四大名箸是世界有名的。古人留下的“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要得想思病,看了水浒传要当梁山汉,看了三国传眼泪流成线”三国演义里边主人公都没有好的结局,就说诸葛亮最后还是被司写懿气死的。诸葛亮并不是因隆中对北伐失败?
主要原因是桃园三结义老将死后,刘禅继位软弱无能,没有主见性,听信奸臣妄言,不信任诸葛亮所倒致失败。由于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抗了七次,也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用计谋斗不过诸葛亮,便用了个反间计,指使心腹人去成都行赌,买通了奸相从中设计,往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招书就到迫使诸葛亮放弁。诸葛亮记念刘备三顾茅芦之情,为国为民操劳过度,历尽艰辛,献出了青春。从古到今就成了忠臣良将无下场,奸贼得志更猖狂。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人们都爱听好言,那个能听忠言告。刘禅如果听诸葛亮的话,不会把江山让给曹家的,反而不听诸葛亮的话,听了奸相的话,把江山拱手相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