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天下,开疆拓土的帝王不一定会被称为贤君。所谓贤,有两种意思:1.是有德才的人,既要有德,还要有才;2.是受人尊敬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结合起来就是,因为有德有才被人尊敬的人。
那么,贤君,就是有德有才被世人尊敬的皇帝。平定天下,开疆拓土,是有才能的人,但不一定有德,所以这样的皇帝不一定称之为贤君。而汉文帝,是一个既有德、又有才的帝王,如果汉文帝是第二贤君,那么,应该没有人敢称第一贤君。
那么,汉文帝的贤,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汉文帝拥有高超的治国理政的才能。
作为一代帝王,治国理政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能力,再多么有德,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汉文帝刘恒,7岁封王,9岁离京就任代王位。其母薄太后出身低微,因此刘恒的封地,是一个偏远之地。由于刘恒在众多皇子中地位低下,加上他们母子二人行事低调,韬光养晦,迷惑了吕太后,躲过了杀身之祸。同时朝中掌权派也认为刘恒容易被控制,因此被迎立为皇帝,实际上有点把他当傀儡的意思。
但他们低估了刘恒的能力。
公元前180年9月29日,刘恒只带了六个随从,轻车简从,入京就职。在长安渭桥,丞相以下众大臣由太尉周勃带领出京迎接。周勃见到刘恒,向前一步,与刘恒耳语,想单独和他密谈。密谈什么?无非是仗着他们人多势众,多年浸淫朝廷,欺负刘恒年轻,想做些交易,换取更大的权力。
代王刘恒一个眼色,中尉宋昌马上站出来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要谈公事,摆在桌面上谈,要谈私事,对不起,免谈。
宋昌代表刘恒说的这些话,一下子打乱了周勃的计划,方寸大乱。大庭广众之下,只好匆忙跪地,奉上大印,无条件交权。而此时的代王,沉着冷静的说:“到我府上再说。”皇帝的玉玺怎么能在大路边上交接呢?周勃他们又陷入被动,最后乖乖被刘恒牵着鼻子走。刘恒有理、有力、有节的应对,化解了犹如虎狼的大臣们的刁难,同时又树立了权威。
二、汉文帝具有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才能。
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鼓励老百姓耕种、打渔,免除了农民的各种税赋,同时他也鼓励商人经商,并促进手工业发展。汉文帝时期,老百姓生活富裕,粮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的吃不完,储存了很多,都要溢出来了。百姓幸福指数很高,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像小孩一样高兴的游戏玩耍,无忧无虑。国家经济强盛,国库存放的钱财多到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三、汉文帝以德服人,深得民心爱戴。
汉朝许多法律沿用自秦朝,严刑酷法非常之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汉文帝即位之后,很快就废除了一系列残忍的法律和刑罚。比如有名的三除:“除收孥相坐律令”,“除诽谤妖言之罪”,“除肉刑”,废除了连坐、敞开了言论,废除了肉刑。
关于废除肉刑,有一个有名的典故,缇萦救父。文帝十三年,13岁民女缇萦上书请求免除其父的肉刑,给有罪过的父亲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知道后非常震惊,亲自主持,废除了残断人体肢体的肉刑。
另外,文帝也非常重视司法的公平和公正,也很善于听取直言纳谏。张释之作为当时的最高大法官,断案量刑始终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即便是犯人触犯的是皇上,也依法量刑,而不擅自加重刑罚。曾经有一次,一个乡下人在汉文帝经过一座桥时,突然跑出来,惊了皇帝的马。汉文帝很生气,要治这个人重罪,但是张释之只是罚款了事。汉文帝很生气,张释之告诉他,我是依法办事,那个人只是触犯了戒严令,法律规定就是罚款,我不能因为那人触犯对象是皇上,就擅自加重刑罚。如果擅自加重,就不能服众,法律也就没有权威了。
汉文帝事后冷静下来,支持张释之的裁判,使得当时全国上下依法办案的风气蔚然成风。此举也使汉文帝深得民心。
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广开言路,开明政治,躬行节俭。
作为汉朝当时国家的一家之主,汉文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会过日子的人,既能用各种法律和规定处理家中内部事务,又能带领汉王朝这个大家庭发家致富奔小康,难怪被司马迁奉为“仁君”。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从秦末时期到西汉建立的这段时间,经历了反秦战争、楚汉争霸战争、平定异姓王叛乱、抵御北方匈奴、诸吕之乱等等事件。无论是刘邦时期,还是汉惠帝、吕后、两位少帝时期,西汉都存在一些战乱。
直到汉文帝时期,天下才趋于稳定,这得益于刘邦称帝以来,一直推行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虽然在刘邦死后,发生了诸吕之乱,让西汉王朝的国力有所下降。
但后来继位的汉文帝,积极推行黄老之术,对于老百姓们不加干预。并且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不着华丽衣服,不大兴土木,让西汉能够有时间,恢复国力。
汉文帝之所以功绩卓著,是因为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推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对内妥善解决藩王问题,对外与匈奴进行和亲,给老百姓们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为后来的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打下了基础。
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也被称为“文景之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