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手下的大将麹义是袁绍的第一猛将,如果他在的话,颜良文丑只能是他的小弟,他是三国演义中出场比较早的将领,当时袁绍和公孙瓒各领队伍在磐河大战,双方对峙之下僵持很长时间,这个时候袁绍就派遣麹义的800先登死士,在自己的军队后方随时接应,而公孙瓒则派遣的严纲为先锋打头阵。
一番交战之下,麹义将严纲斩杀,趁机击败了公孙瓒。
麹义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话,后来在战争中居易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也正因为此句也是越来越骄傲自大了,终于心怀不轨。而袁绍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利用计谋将麹义斩杀,他的部下和兵马也被消灭了。
麹义在袁绍的麾下,本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就连颜良文丑在他面前也要小心翼翼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要更多的权势更高的地位,最终他的谋反之心被袁绍察觉到,于是被袁绍杀死,连同他的部下一起走上了黄泉路。
但麹义战争能力的确是不错的,如果袁绍没有杀死麹义,而是尽情的发挥他的作用,那么三国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但是三国中没有哪个主公会容忍自己的手下对自己有不臣之心,即便他的能力再强武功再高也是如此。
三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武功高强的战将。
麹义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他能够安分的臣服于袁绍。那么它在帮助袁绍开疆扩土之后,自然能够得到很高的位置。
一旦袁绍能够称霸三国,到那个时候机遇就是袁绍一等一的功臣,金钱美女不在话下,总比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好多了,说白了他就是能不明白自己的位置,以为自己的武力强大就可以获得高位,
他不明白袁绍也是因为自己的祖辈的积累才有现在的位置的,麹义面对财富地位,美女,各种欲望,他就妥协,甘心情愿的成为欲望的奴隶。
沉醉于自己编织起来的幻象。
不不明白自己的斤两,在野心之下最终成为飞蛾扑火。
在历史上和麹义一样的人物比比皆是,比如说许攸,他就敢直呼曹操的小名?虽然他们从小是一起玩大的伙伴,但是现在曹操是君自己是臣,不明白自己的位置,反而居功自傲惹下的祸端。
很多的人都是因为自己有了一点成绩就开始骄傲自满。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
鞠义是袁绍麾下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袁绍能够击败公孙瓒,鞠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他是怎么死的,小说与正史有着不同的说法。
我们一般是以正史为主,当然小说上的也可以看一看。
小说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拥刘贬曹的小说,因此对于蜀汉集团的文武进行了一番大肆的赞扬与抬高,对于曹魏和孙吴势力的文武进行适当的贬低,甚至还将正史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张冠李戴,或者无中生有,以此突出蜀汉集团的正义性。
《三国演义》中,鞠义死在第七回,公孙瓒与袁绍大军在界桥大战。此战中,公孙瓒的王牌部队“白马义从”被鞠义巧妙地利用步兵与弓兵给击溃,并折了大将严纲,这一战中前半部分鞠义斩将夺旗,风头无限。可以说胜利的天平完全倾向与袁绍一方。但是这个时候赵云站了出来,先是斩杀鞠义,后是单骑突入袁绍大军直指袁绍,逼迫袁绍先锋大军来救援,最后保得公孙瓒突出重围。
完全可以说此战中,赵云力挽狂澜,既救出了公孙瓒,又成功地止损。
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对于赵云的抬高,给赵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出场。而鞠义就是赵云出场后第一个常山赵子龙的枪下之魂。
正史
正史上并不是如此。鞠义这个人是死在了情商太低。《三国志》的记载并不是记作鞠义,而是曲义。在界桥之战中,公孙瓒挟大胜青州黄巾之势,进逼冀州,当时公孙瓒带了有三万左右的步兵,左右各有五千匹马的骑兵,这个就是不是每匹马都代表一个骑兵,那也至少有数千的骑兵,还有着白马义从也有着数千。力量十分强悍。
但是袁绍可以说几乎都是步兵,用鞠义率领的八百先登军作为先锋,而后有着数万的步兵。我们都知道骑兵对阵步兵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公孙瓒对其十分轻视,结果遭受当头一棒,骑兵被鞠义杀个大败,鞠义斩杀公孙瓒麾下大将严纲。而后鞠义开始追击公孙瓒,一直追至界桥之上,直到有少量白马义从突袭袁绍,不得已鞠义才撤兵救援。
《三国志·袁绍传》:绍令曲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余觽皆复散走······
完全可以这么说,这个界桥之战的胜利,就是鞠义一个人的功劳。
对于鞠义的死亡,《三国志》并没有详细提到,仅仅说“曲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说鞠义因为界桥之战的功劳,恃功而骄,逼得袁绍不得不杀了他。我们在此只能认为鞠义情商太低。但是对于鞠义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恃功而骄”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也是有可能袁绍忌惮鞠义的功劳太大,自古以来功高震主之事一直都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7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