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玩文字游戏的话,可以说如果让刘邦在关中称王,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楚汉战争了,因为封在关中的刘邦不会是汉王,而是秦王,或者是其他什么之类的王,刘邦之所以被封为是汉王,正是因为他所获封地是汉王而得名。
如果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那是一定会发生的,这跟刘邦被封在哪里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战争的进程可能会有些变化而已。
楚汉战争虽名为楚汉战争,其实最开始却是以诸侯混战开始的。因为项羽一意孤行,开历史的倒车,将天下分封给了十八路诸侯,明为一改暴秦的统治而采用了周朝的统治王式,但是却徒有其表,而无其里。
周朝的统治,以仁德治国,所以当仁德之名功盖天下之时,便可一呼百应,群起而响应,把并未衰退的商朝给灭了,但是当仁德不在之时,却也会发生,被戎狄攻进镐京而无诸侯相救之时,先后经历了春秋和战国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时期,最后被大秦一统天下,已经说明了这种松散的统治是无法掌控一个强大的帝国的。
而项羽以武力打天下,靠的是“枪杆子”、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意孤行采用分封制,只能是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再加上项羽的私心,更促使了这种表面的统一不会持久。张耳获封中山王,而原来的赵王歇被封去了代,与张耳齐名的陈馀只有个代国国相,与此相似的,齐国被一分为三,三田分获三王,而真正的实力派田荣却“颗粒无收”,诸侯各归其国后,很快,陈馀就把张耳打跑了,重新拥立赵王歇为赵王,而田荣也顺利的干掉三田,自立为齐王。暴秦虽亡,可天下依然并不太平。
而这些,与刘邦被封到关中还是汉中都没有大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认为,刘邦后来也封了诸侯为王,然而这里面却有本质的区别。
1、项羽的封王是主动的分封,而刘邦的封王更多是被迫的
燕王臧荼、韩王信、九江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的王都是项羽封的,不过为了拉拢战略伙伴,刘邦依然会沿袭他们的封爵。
而齐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却是因为手握重兵,刘邦为了让他们能够真正的为他所用,被迫封了他们的王,虽不情愿,但已无法改变。
唯独赵王张耳的情况略有不同,张耳本是项羽封的常山王,却被陈馀打跑了,后来刘邦派韩信帮助张耳复国,击败陈馀和赵王歇,收获赵地。韩信上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的。张耳与刘邦还有另一层关系,当初刘邦做过张耳的门客,张耳于刘邦有智遇之恩,属旧相识,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偶像信陵君。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刘邦后来还将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2、刘邦“白马之盟”
刘邦很快就意识到了项羽这个方法行不通,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后裔为王,而被张良直接给否决了,后来刘邦还将除了长沙王吴芮之外的异姓王一一剪除,而且还出了一个“白马之盟”——异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虽然后来吕后掌权时,曾封过诸吕为王,但是此后的西汉近两百年间,再无异姓为王者。
项羽分封诸侯时,让刘邦当文中玉,还会不会有后来的楚汉相争。
。。也很难说。按照刘邦的心计,雄心,能招贤纳士,这三个方面项羽是全输的。比如他手下的武将大多在别的邦派中挖來的,大将军韩信本该是项羽的人可惜项羽不会养,原因就是自己本领强,看不起他,他养不牢,能让韩信服服贴贴帮他做事,刘邦就有一逆泛情绪。历史上从来君不拜臣,对刘邦就不信那一套,这种臭规究不要也罢,韩信登台,刘邦拜将能向韩信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历史上除了李世民向单雄信双膝跪地担错陪礼这个礼,还是常礼,刘邦向韩信行三拜九叩首,历史上是没有见过,韩信面有光,所以像英布,季布,钟离昧……等,都是从别国挖来的将领,结果都到了刘邦手下,这方面项羽就不如刘邦,这是靠人之间的忎情和仁义。有人说刘邦伪君子,成了事业杀功臣。这从历史发展看拜韩信此一時,杀韩信是彼一時,没有韩信可以说没有刘邦的国家。不杀韩信或许要失去刘邦的国家。二者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出发这是王者之道
。。在当時的局势好像项羽的势力比刘邦强,但是二人的思想路线不一样,项羽从强逐点变弱,刘邦从势弱而慢慢变强。终的来说即使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但是刘邦绝对不会满足于汉中王,按刘邦的理想信念,不能同三国蜀汉皇刘禅相比。项羽不管怎么做最后胜出的还是刘邦。因为项羽的特长在于武功,由于武功好的人,往往为产生目中无人,这种人的性格是同三国中的关羽一样的,容易被人算计。在二国相争中。要有二大优势。一是武功,二是谋略,在实践中往往武功要输给谋略。所以有武功少谋略,被人看轻为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各朝各代都有。由于勇而滋长轻谋。大将能智勇双全,世上也很难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