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问的是关羽单刀赴会,那必然说的是演义相关。
刘备势力和江东之间的主要矛盾,还是因为荆南四郡的管治问题。在赤壁之战中,江东所付出的代价比刘备势力的要多。但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抢先江东占据了荆南四郡,使得江东所付出的和所收获的差距甚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自然要想办法从刘备的手中拿回一些。但江东的讨还荆州,被刘备先后以拿下益州,以及夺取西凉为由给延后了。在看到刘备“赖账”后,孙权曾派遣官员到荆南上任,但被关羽给赶了回来。
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
云长曰:“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既已许诺,不可失信。”
正是因为关羽有万人敌之力,且看不起江东众人的情况下,自认自己比战国时期的蔺相如这等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还要强,才会单刀赴会。
其二,除了关羽单刀赴会之外,其还安排了后路。在关羽单刀赴会之前,关羽最后还是听从了关平和马良的建议,选十只快船藏五百水军。直等关羽的信号一出,便快速接应。
云长曰:“只教吾儿选快船十只,藏善水军五百,于江上等候。看吾认旗起处,便过江来。”
所以说,关羽虽然自矜,且相信在自己的武力之下,在江东难逢敌手。但是,其最后还是安排了后路,让关平来接应,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的。
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
其三,关羽挟持着鲁肃为人质,逼迫江东众人不敢与之为敌。当时,鲁肃深得孙权的重用。而且,其在军中也有很高的威望,又是此次宴会的主人。
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 … 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
正是因为关羽在赴会之后,手上有着鲁肃这位江东重臣,才让吕蒙等人投鼠忌器,不敢叫人放箭。否则,若只是关羽和一起赴会的八九个关西大汉,吕蒙等人早就让人放箭射杀了。
所以说,关羽单刀赴会并不只是简单地凭借自己的无畏,而是妥善地安排关平后边接应,以及准确而快速的挟持了鲁肃,其最后才能够安全的离开。
关羽为啥敢单刀赴会?
我觉得:如果说温酒斩华雄展现关羽的武勇,华容放曹操说的是关羽义勇,单刀赴会则体现关羽的智勇,共同构成关羽人物形象的十大精彩桥段。
请看三国演义六十六回:却说使者回报鲁肃,说云长慨然应诺,来日准到。肃与吕蒙商议:此来若何?蒙曰:“彼带军马来,某与甘宁各领一军伏于岸侧,放炮为号,准备厮杀;如无军马来,只于庭后伏刀斧手五十人,就宴间杀之“。计会已定。次日,肃令人于岸口遥望。辰时后,见江面上一只船来,稍公水手数人,一面红旗,风中招展,现出一个大“关“字来。船渐近岸,只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旁边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
鲁肃惊疑,不敢仰视,云长谈笑自若。酒至半酣,肃曰:“有一言诉君候,幸垂听焉:昔令兄皇叔,使肃保借荆州,今西川已得,而荆州未还,得毋失信乎“?云长曰:“此国家大事,宴间不宜论之“。……肃曰:“……皇叔衍德堕好,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而背义,恐为天下耻笑,惟君候察之“。……阶下周仓厉声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东吴当有也“!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叱曰:“汝何敢多言“!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佯醉曰:“吾今已醉,恐伤情谊。他日另行请君荆州一会,再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见云长握住鲁肃,恐鲁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羽船已乘风而去。
这一段运用了兵法上“擒贼擒王“的意思,关羽抓住吴都督鲁肃的手不放,既显亲热不生硬,又佯装酒醉作推拒,可以说比较得体恰当。鲁肃,吕蒙等虽然作了各种准备,但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堪称完美渡过跨江鸿门宴的杰作。不过,我觉得罗贯中先生的这篇文章绝虽绝,但还是有点漏洞,不知诸位先生是否读出味道?好了,不卖关子了,来直接的吧!
周仓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驶过江东。说明当时是西北风,顺风顺水而来。然而,关羽放开鲁肃,早在船头时,关羽的船也是乘风归去,难道说这时又是曹丞相那句自信的“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转换成东南风了,或者诸葛亮先生又借给东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