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看过许多文字,描写乡音的亲切,以及对乡音的特殊情感。
到过许多地方,听过不少叽里呱啦像外语一样的口音,温软的,粗犷的,慢条斯理的,嘎嘣脆响的……纯粹的当地口音,大多数是听不懂的。
所以听很多上了年纪的外地人说话,感觉像听地方戏一样。
年轻人说话就好多了,即便是用的当地口音,也会带了普通话的元素,去掉一些只有乡音里才出现的词句。
想起我自己的豫北口音,也是不禁莞尔。
在异地求学时候,听不懂物理老师的课,在下边开小差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叫起来解答问题。慌忙中,用眼神和手势求助于同桌,同桌用手在课本上指出一段。急中生智,便用家乡话,快速读了出来。读完抬头看着那位帅气的男老师,他瞪着一双好看的大眼睛,一脸懵的说:“坐下吧!我像听歌一样,一句也没听懂……”
,心下平衡~我不是也没听懂你的课吗?!
当时在学校,我们大多说着各自的家乡话,用多种乡音在教室里谈笑,特别风趣。
辅导员在中秋节的晚会上,建议大家“说说你的家乡话”,挑着别人难懂的,每个人都说几句,比看戏还热闹,最后师生们笑得肚子要抽筋啦!
如今,对个别的有趣还记忆犹新,那抑扬顿挫的音调,成了回忆里同学们最显著的标记。
其实从七岁入学起,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教的普通话。应该是为了推广普通话吧?县里教育系统每年都会组织一场朗诵比赛。
我每次都代表学校去参赛,对此还是充满自信的。
长大后,才发现,很多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就像各地的口音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我们老家的发音,是ai和an不分,ui和un混淆,正确拼音是知道的,可是说得稍快就来不及细想,漏了馅儿!
有一个发现出乎意料,我自己也有点不敢确定,便屡次试验。
那就是,给你一篇文章,如果让你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你会用什么语音?也就是说,不需要别人听,甚至不需要读出声来,只要求你尽快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那么,你的最快反应,会是怎样的阅读方式?
不可思议,我竟然是用嘤嘤的乡音,跳跃式默读。
继而发现,每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诵的最初,我都是先用这独特的方式去理解,然后才会有更准确的诠释,朗声的诵读。
乡音的回忆,夹着故乡的风,裹着老屋的燕巢,缠有葡萄藤上的触须,勾起萱草花丛中那口老井水里的倒影儿……
乡音,来自父母祖辈的语言,已经深刻下烙印,如一方水土,渗透了我的血液,我的灵魂。
时不常地,随着一个不标准的发音,暴露出那丝丝缕缕的“一方土气”~犹如春风拂面而来,舒展出一瓣幼时的花儿,熨帖而温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