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人口以50、60、70后的农民居多,他们渐渐老去。80、90后的农民大多数流向城市务工,他们在城市摸爬打滚,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变成了“新农人”。部分新农人放弃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返乡创业。于是,农村就涌现了许多民宿、农家乐、小农庄、家庭农场、种养合作社等等新兴的经济组织。农村富裕了,农民对文化生活要求更高了,目前的乡村文化,不能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振兴乡村文化就摆在新农人的面前,落在新农人的肩上。乡村经济发展要带动乡村文化繁荣。如何再造乡村文化?我认为:
一,加强文化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一方面,一些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存在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破损严重以及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们应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通过向上级申报等多种方式方法,获得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尽管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每年县里都会免费给各村配备新书,但是其利用率并不高,有的村就是摆设,还有就是每年夏天都会有电影在村里放映,但是发挥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观看得人很少,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有形无实。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做好宣传,完善功能配套设施。
二,培养乡村文化人才。要想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要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同时要定期举办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其经济待遇。
三,注重三产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坚持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一是要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其知名度,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二是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尽管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和旅游相融合,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发挥乡村红色、本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拓展新农人的创业思维,打造有文化特色的农家乐,民宿,让游客们在玩中乐,在乐中玩,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上升,人民的幸福感得以提升。
第一代农民工50后、60后、70后是主力军,大都在农村娶妻生子安身立命,农忙时节回家春耕秋收,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过着半耕半工的生活,是农民传统耕种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而今都已步入中老年,体力下降,再加上普遍文化水平低,逐渐返回农村成为主体。另外随着国家农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一些市场资本的输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道路畅通了,新房盖起来了,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都在悄然改变,一批有知识有远见有能力的年轻开始涌入农村,办农场开民宿搞养殖发展特色农业,给农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样第一代农民工和返乡人员成为农村的主体,怎么真正融入农村,适应农村,很好的把先进的理念和文化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而不会水土不服是振兴农村文化的关键!虽然多年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城市文明并不陌生和排斥,但毕竟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知能力有限,宗族意识和小农意识深入骨髓。我觉得要实现农村的真正振兴首先要把农村党组织搞坚强!让有文化有理想有见识有服务意识的年轻人成为农村基础党组织的中坚力量,把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富民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其次欢迎鼓励本村走出去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以及从事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返乡养老或投资创业,创建乡贤朋友圈。最后彻底扫黑除恶,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把文明文化建设做为重要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筹划,深度挖掘当地优秀乡土文化并与时代文明相融合,锻铸新时代具有当地特色的核心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