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毫子仔”。这称谓指的是铝合金硬币,不是镍硬币。镍硬币出现后,基本无流通。
亲切怀念“毫子仔“:
虽然最大面值是伍分,在今天没使用过的年轻人看来,伍角以下,尚且接近用不着,区区5分钱,还值得惦记?但当年确确实实是”有钱”的标志之一。
过年了,普通农家,祖父辈给小孩的压岁钱,大多是几枚2分币,给两枚5分币的,算是家境较好。节日期间,几个凑在一起的小孩,竟然也互相“显富”起来一一拍拍口袋,听谁的硬币撞击声响,不用看,那个一定钱多。由于小伙伴们都囊中羞涩得很,脑袋灵活点的,便先将5分或2分换成1分,个数多了,拍声响了,钱多了脸面也足了。😃!
当年的小学到初中,在乡里读。每学期学校(或班级)都要组织几次,到五公里外的城里看电影。看电影在那时的大人们心里,是件盛事,何况不会赚”工分“的毛头小孩,更是早早打听实况,提前布局那个非凡的时刻:小学生缠住父母要2角钱,7分钱为电影票资,余下1角3分,在午后电影看完后,到集体餐馆,两碗不带肉的粿条汤或麵薄汤,在精神和物质都得到极大满足后,还剩3分钱!日子如此惬意,复何乐哉!
初中生在看电影前的一二个星期六日,就到田野寻青草药或捉青蛙到城里卖,往往有一两元入帐。富裕程度,羡煞了低年级的弟妹们。但正值长身体的他们,也是”高消费“人群,一次看电影下来,初中生们,反倒没有余资。
每年腊月廿八、廿九,乡里必抽干大池塘,捕鱼分各户过年。这个关键的二天,是小孩“淘金“的黄金时段:随着池水降低,露出了妇女们日常洗衣服的水里路头格,路头格的沙土里,绝对埋有不少从衣裤里洗衣时掉出来的硬币。抢先一步的人,先翻来几枚到手。未有收获的,再等,等到露出地基,带上锄头刨翻,直到有硬币入手,才肯歇手回家。
当年的硬币啊,就是这么难以忘却。我还保存了几十枚,算是比较富裕吧?
在我们云南镇雄,几十年前对于硬币的称呼有三个,一是“厘币儿”,二是“毫子”,三是“毫毫儿”。当时,对于这种称呼并无太多的理解,反正就是个名称。现在看来,这些称呼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常说,不差毫厘,分毫不差。这里的毫和厘都是较小的计量单位。我记得小时候,常把5分和2分的硬币称为“厘币儿”,而1分的硬币则称“毫毫儿”。全放到一起就称“毫子”。
有时候两个人进行买卖时,买方从衣袋里抓出一把硬币准备付钱,卖方则会说,“你不要给我一把毫毫儿嘛!我不好揣。”买方解答说:“我没得票子,只有毫子。”
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丢窝儿”,在地上抠一个小窝,大家站在一两米远的距离,往小坑里扔东西,扔到坑里的,就是赢到的。平时用的都是石子或瓦片,一旦过年,孩子们就用硬币“丢窝儿”。几个人把硬币凑到一起,先按石头剪子布的形式决定谁先丢,丢到窝里的,就是自己赢的。
还有一种,就是用粉笔在地上画条横线,大家把硬币凑到一起,站在一定的距离,将一把硬币扔过横线,由其他人随意指一个让扔钱的人用铜板扔过去打,打中了,就是赢到的。如果打错了,还要往地上多扔一个硬币。虽然这是一种游戏,但其实质就是赌博。因此,一些成年的嗜赌者对此也乐此不疲。现在回老家,已经看不到这种有趣的赌博游戏了,取而代之的是稀里哗啦的搓麻将声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