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过年的风俗

每个朝代过年习俗不一样,我了解啦一下明朝过年习俗。沈榜的《宛暑杂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沈榜、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北京史书匮乏的封建社会,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京城百姓的一些过年方式,对了解古代春节民俗有一定帮助。

四百余年前的京城,正月初一一大早起来,一家之主就会带领全家拜天地、拜祖先的牌位,然后给长辈祝寿,全家一起做“匾食”。若是出门游玩,路上见到了亲戚朋友,小辈就当街给长辈磕头行礼。匾食是北地方言,泛指馄饨、水饺之类的面食。如今许多地方有春节包饺子的习俗,大约就是由此沿袭下来。至于祭神祭祖的仪式,也是隆重而严格的。把草纸剪成纸钱,和以不同的供品,分别供奉于祖先牌位和神像前。祖先牌位的供品为三牲熟食,纸钱在三天后焚毁;神像前则供以果子素食,纸钱在过了元宵之后才焚毁。

无论男女老幼,在节日期间皆以金箔纸折成飞鹅、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插在头上,用于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大的闹嚷嚷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如铜钱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个,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钱人,在头上插满了闹嚷嚷。

明代的烟花爆竹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制作水平,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可以表现出逼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烟花从制作材料和形态上进行区分:用泥包裹的叫“砂锅儿”;用纸包裹的叫“花筒”;用筐封装的叫“花盆”;只发出声响的叫“响炮”;能飞上天空的叫“起火”;飞上天空后发出响声的叫“三级浪”;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一些权贵大户人家,每年都会请巧手匠人制成各色烟花,在除夕通宵燃放,一年仅是放烟火就要数百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

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赏灯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制灯工匠和商人纷纷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热闹非常。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正月十六罢灯。

罢灯这天晚上,京城的妇女会结伴夜游,由其中一人持着点燃的香在前面走,其余的人跟在后面,名为“走百病”,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咎。如果走过的地方有桥,就三五个妇女相携而过,取度厄之意。在城门处,妇女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城门钉,如果能摸到,就是吉兆。这一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都通宵不闭,任由百姓往来,士卒校尉则通宵巡逻,维持秩序。至此,年才算是真正过年。

这个题目问得太大,如果按朝代顺序来答,从秦到清,历代风俗要写一大本书。历代各有各的风俗,但民族传统风俗相对延续,而不同民族的风俗则大不一样。所以,回答此题,只能一小见大,姑且看看满清的皇家,过年会讲究一些什么风俗。

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剥夺了皇权,仍然要恭行满清风俗与皇家礼仪。大年三十凌晨3点,光绪帝起床后先去几处佛殿拈香,一直要忙到六点正。然后,从凤彩门下轿步行,由乾清宫西暖阁出发,去给慈禧皇太后请安。

到了正午时刻,慈禧皇太后在养性殿升座,光绪帝携文武大臣再到殿前行礼。光绪还担戴皇帝的虚名,大年三十要亲率爱新觉罗的男性宗亲,行拜天大礼。

傍晚5时,光绪帝率近支宗亲、满蒙各王公,及皇宫嫔妃,到宁寿宫给慈禧皇太后行辞岁大礼。然后,光绪帝要陪慈禧皇太后吃晚饭。这顿年夜饭是清宫最隆重的盛宴,祖上各位皇帝在这顿盛宴上,都是唯我独尊,轮到光绪帝,他不能享受独尊,还要亲自为慈禧侍膳。

光绪先跟隆裕皇后一起,向慈禧皇太后进奉玉如意,进膳时要象征性先给慈禧夹几口菜,以示孝敬,然后自己才能吃,也只能吃到第三口,司礼太监就会大喊一声“撤!”只要喊“撤”,包括光绪帝在内,为慈禧皇太后侍膳的所有人都得停下筷子。意为奉行祖制,后世子孙不可贪恋口腹之欲,光绪帝也不能例外。

大年三十晚上,光绪帝要陪慈禧皇太后守岁,在宫内看戏通宵达旦。慈禧太后要玩到什么时候,就得陪她到什么时候。舞台上的大戏演得十分热闹,一整天郁郁寡欢的光绪帝,一点也不快乐。他一心喜欢的是珍妃,而不是慈禧强加给她的隆裕皇后。有慈禧在,珍妃连年夜饭也不能上桌,在慈禧皇太后眼里,珍妃连个奴婢都不如!

一直要等到看完戏,慈禧皇太后困得睁不开眼了,乘轿回宫以后,光绪帝才能回宫安歇。可怜!尚未眯糊多久,又得起床,大年初一的开门炮响了,光绪帝要紧赶着去给慈禧皇太后拜大年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276.html

(0)
上一篇 2022-06-13 下午12:32
下一篇 2022-06-13 下午12: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