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路过看到此问,不自觉想说两句。
如果有人真是写出了比肩唐宋的古诗词,却找不到知己,我想他的感受一定是“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鄙人不才,自不敢比肩唐宋诗词,只是于近两个月在头条写了几首拙诗词,阅读者真的是少得可怜,不免也有“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之感。在此,顺便把穿过春风的几首小诗词呈给大家,遗笑大方了。
《春 早》 彩蝶翩翩恋百花,桥头翠岸浅溪斜。 香风鸟语知春早,便寄新颜到万家。 《花千树 》春风著意花千树,雪月含情柳万丝。 老朽依窗闲览景,新颜上镜美争枝。 《故 园 》梦里晴波动碧池,乡愁更引夜寒思。 故园应是东风暖,一派新芽草绿时。 《横 舟 》笼纱翠树绕山秋,故榭悬灯碧水流。 向晓渔夫频撒网,萍踪浪迹任横舟。 《钗头凤.春光媚》 春光媚,桃花美,柳枝斜影平湖翠。 凭栏忆,人孤寂,与君吟和,短亭横笛。 忆,忆,忆。 离愁泪,江河水,长相思切君明妹。 春风日,倾心迹,桃红春绿,隐传消息。 悉,悉,悉。 《长相思》 朝亦思,暮亦思。 香袖愁人隐玉姿,此心君可知。 看宋词,背宋词。 帘掩闲书人入痴,与君同首诗。 《青玉案.一场春梦》 多情踏遍天涯路,只盼有,良缘顾。 逆水行舟惟见汝。 春秋冬夏,相思愁苦,怎奈同谁诉。 试求黙坐菩提树,如此痴情恐难渡。 看破红尘方解数。 一场春梦,今生莫误,邂逅云烟处。 《青玉案.水波浩淼难相聚》 水波浩淼难相聚,久相望、情难叙。 两岸幽幽飘冷雨。 水流花落,柳斜飞絮,遥寄愁心语。 明知相爱今生许,怎奈山重水寒阻。 此别经年难再遇。 此生遗恨,唯求解渡,寻遍天涯路。 《鹊桥仙.香如故》 平湖山色, 碧天秋景, 几许残荷迟暮。 夕阳西下荡行舟, 蓦回首、芦花野渡。 早春已远, 晚秋渐近, 留恋欢歌笑语。 重游美景似当年, 依晴日、花香如故。
在这儿,我只想说,当今写格律诗实在是太小众了,自己也只是一个爱好罢了。想说爱你实在太难,想要放弃又不愿意,此心明月知。
在如今上百万的古诗词爱好者里面,我不否认会有那么小撮人,写的古诗词很优秀。但谁要敢说,自己写的诗词比肩唐宋顶尖水平,或者一流水准,这未免狂妄,未免自欺欺人。你要知道,古典诗词的更迭和衰落,是一个既成事实。任何一个文学体裁,当过了巅峰期之后,都会走下坡路。
因为一个新的文学体裁的兴起,总是伴随着社会和朝代的更替,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潜移默化。在原有的社会生活、结构、文化思想的框架里,一种文学,必是存在上升空间的,会触顶的。也容易随着朝代和文化思想的变化,而没落。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伴随着朝代更迭,唐诗极盛过后,曲子词会兴起,最终在宋朝发展到巅峰。就如同六朝的骈文发展到唐代,最终被格律诗取代一样。
我说这些,是要告诉你,即便是当今有人写出了比肩古人水平的诗词,那也是个别诗人的个别诗作,在整体水平上是不高的,也难以形成气候。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产生古诗词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空前变化,甚至彻底变换了。骨之不存,皮将附焉?
就好比清词中兴,虽然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创作又得以繁荣,但整体水平呢?纳兰容若和京华三杰就真的比得过苏轼、辛弃疾、周邦彦么?
我拿“文化环境”举例,唐朝的那些同时代的诗人们,都是好友,互相唱和,互相切磋。比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敲”字就是韩愈帮贾岛想出来的。古代有“曲水流觞”,有“金谷二十四友”,有“竹林七贤”,也有“仙宗十友”…….还有各种名师带徒弟的,比如“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黄庭坚、张耒等,都是一代文宗苏轼的门生。
同样,古代文人结社那是相当普遍,就连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海棠诗社”,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
我知道今天很多诗词圈的,也会互相交流,也有各种沙龙,但你们水平有限。更多是在互相排挤,要么互相吹捧。
还有生活方式上,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前便捷,也空前疏离。你和爱人就算分别两地,还是可以聊微信,发语音,互相开视频。古人不一样,两个人如果分别两地,大部分时候都是音讯全无,书信来回一次要几个月,去看对方一次,舟车劳顿也要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思念真的是刻骨铭心。如果唐朝时就有手机,那么李商隐就不会写《夜雨寄北》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如果唐朝时有手机微信,那么杜甫也不会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以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消灭掉了一部分关于诗歌的灵感,让原本有的感情变得淡泊。
再就是古今之人,对于诗歌的态度不一样。
古代的文人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苦背,一辈子用功在诗词上,像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今天有多少古诗词爱好者,像古人那样刻骨用功的?古代读书人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科考。你诗写不好,文章写不好,你作为文人,你的前途就没戏了。而今天绝大部分诗词爱好者,仅仅只是把诗词作为爱好,不是安身立命之道。出发点不同,成就又怎么会一样呢?
我还要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正如王国维所言: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就算你写出了比肩唐宋一流水准的诗词,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
当然,我说的不算,最好是让作品来说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如果谁认为自己的诗词,包括任何题材任何风格类型下,堪比李杜王白,甚至是小李杜,都可以发出来,让大家鉴赏一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