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跟王安石肯定没有仇没有怨。导致北宋灭亡的,恰恰不是革新党“王安石”,是保守党“司马光”。
都说民国出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其中就包括“林语堂”。民国时期,所谓的一大批“国学大师”,严格地来说都是“西学大师”。这批人,有的很小就去国外留学,有的成年后去国外留学,很多人去过好几个国家,在西方学习了很多东西。这一批人,对西方文化相当了解,而对中国文化了解并不深。
民国时期的所谓大师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比如,鲁迅把中国落后挨打的责任,全部归咎到中国传统文化,鲁迅曾说过很极端的话:“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陈寅恪等人,也都发表过一些奇谈怪论。
究其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人们开始从人种、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寻找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新文化运动”,首当其冲就是砸烂“孔家店”,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民国时期的一批留过洋的所谓“大师们”,他们对西方的了解远比中国更了解,他们为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思想,真的是“功不可没”。
但是像林语堂们少小就留洋,年轻的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到了中年以后再回头研究“国学”的时候,“西化”的思想加上“有色眼镜”看历史,一切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他们这批人不能正常的看待“国学”,语出惊人和研究成果怪诞不经,那是必然的结果。
林语堂50岁以后,于1947年写成《苏东坡传》,说实话林语堂的研究成果不敢恭维,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不是肤浅的问题,而是纯粹的“混血文化”,他对王安石的指责,是非常不明智和肤浅的,而他对苏东坡的吹捧,也有点过头了。
北宋软弱的原因,在开国皇帝赵匡胤身上,重文轻武导致北宋对外战争中,总是“小胜而大败”,1004年,宋对辽的“澶渊之盟”,1044年的庆历合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银30万两,绢25万匹(折合白银150万两)。这两项岁贡成为北宋沉重的经济负担。
到了神宗时期,北宋的经济已经接近破产,这才催生了“王安石变法”。新法尽管不太完善,在实施过程中也有点问题,但是,王安石变法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彻底废除了新法,北宋彻底失去了最后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北宋的经济到徽宗时期,也就彻底的崩溃了。
王安石死后,苏东坡等人也认识到司马光废除新法的弊端,苏东坡就和司马光决裂了,但是,苏东坡也是回天无术了。苏东坡从京官贬为地方官,在惠州、琼州(海南)为別驾时,朝廷共欠苏东坡奉银600多两银子。可以想见的是,作为地委书记、副书记的工资,都拖欠成这个程度,实际上北宋经济已经彻底破产。
北宋亡于司马光废除王安石“新法”,废除新法后北宋财政破产,财政破产后必然横征暴敛。梁山泊的“下湖税”,直接导致渔民和官兵的对抗,拖欠饷银造成部分官兵反叛,横行河朔、数万官军不敢挡的“宋江起义”爆发了。宋徽宗在江南搜刮“花石纲”,催生了“方腊起义”。数年后,仅仅七万金兵,就攻破东京汴梁,徽钦二宗都做了俘虏,北宋灭亡了。
说实在的,民国时期的留过洋的所谓“国学大师”,都是混血型的专家,他们对西洋文化的了解,远远的多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林语堂、鲁迅、陈寅恪们,才会语出惊人,故作“大师”之状。这些全盘西化的“大师们”,把他们称为“西化大师”更恰当,张大千毁掉的敦煌壁画,比他创作的“国画”,值钱的太多了。
关于主导熙宁新政的王安石是不是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时至今日依旧争论不休。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不失为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但在文中对王安石的描写略带主观臆断的成分。
写苏东坡传记,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便是王安石,两个同时代的文坛巨匠本身就有无尽的话题,更别说在政坛上的碰撞了。
苏东坡的贬逐流放和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有直接关系,林语堂在书中毫不掩饰对苏东坡的喜爱以致钦慕,爱屋及乌,自然而然的将造成苏东坡政治失意的对手王安石大加贬损,虽没有明显的攻击言语,但口口声声围绕在王安石身旁的是一帮小人,可见他心里将王安石早归结为小人之流。
我认为林语堂对王安石的看法有失偏颇,抛开变法结果,他选择性忽略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以及变法政策中对国家人民有利的内容,完全站在苏东坡的角度来批判变法,他可能太美化苏东坡了,认为他所有都是完美的,包括政治才能,换个思维,假如让苏东坡在宰辅的位置上,改变当时宋朝冗兵冗员,积贫积弱的现状,恐怕他没有王安石那样大无畏的勇气和宏大的志向吧,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正如以后哲宗登基,司马光当政,苏轼官至礼部尚书,元祐党人除了不遗余力的废除王安石新法外,其他并无建树。
对王安石的文学水平,林语堂在书中竟然说苏轼超过王安石很多,这句话,让我难以认同,恐怕苏轼也不敢说这样的话,苏轼对王安石的博学应该是心悦臣服才是,王安石去世后苏轼为其写的《王安石赠太傅制》一文中,对王安石才华德行表示了极大的钦佩。欧阳修认为王安石可以接替自己领导文坛,虽政见不同司马光也对王安石才华品德惺惺相惜。
王安石的想法是超前于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无法理解,包括苏轼,面对巨大的阻力,王安石执拗的艰难前行,他太需要朋友了,但朋友都站在他的对面,他为了尽快给摇摆不定的皇帝树立信心,未加严格考察便快速提拔了一些迎合他的小人,加大步伐,开足马力,想将形式尽快稳定下来,所以用独裁的方式罢逐反对他的人,这样的作风让苏轼等人愤怒,也让苏轼忠实拥趸的林语堂愤怒,将所有人祸天灾一股脑推到王安石头上。最终变法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王安石成了受众人唾弃的独裁者。
王安石若是个自私自利的奸佞小人,那么把北宋亡国的根源追溯到他身上或许争议不大,事实上王安石的才华品德连政敌都挑不出瑕疵来,又不恋栈权位,他只想实现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这样的人该如何评价?至于林语堂说他祸国殃民导致北宋最终灭亡的说法,有待商榷。梁启超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认为他是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