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的农村学生,而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村学生。这不是危言,而是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若不信,你把你们生产队出生的九0后、00后统计统计,有几个人是在农村种地的?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完全没必要己人忧天,这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往美好的生活,是我们人类的天性,我们接受教育的座右铭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我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就是“望子成龙”。
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是工业、农业、科学枝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代。
城市化发展最大的支撑就是每年有无数的农民农转非进了城。而在这些进城的人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毕业或没毕业的年青人。他们离开农村进城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离开农村最大的支持者不是别人,而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想法没错,我们没必要刻求他们进城还是回农村,这是他们的自由。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局势。
农村学生,过去、现在愿意继续当农民的极少,我认为是好事,不能只看成是传统影响和轻视农民的思想问题。因为客观事实是,不只是农民苦,也非说是种田没出息,或是农村农业不重要,但相对而言,农民种田活粗,技朮含量低,需要知识少,个人待遇也低,而占的人口数又多,城镇、工厂、学校、机关、军队等其他地方其他部门和行业人口倒少,相对素质较高,需做的事也重要,收入高,生活条件好。从对社会有利益和对个人有好处两方面看,农村学生往高处走,有什么不好。而愿望能实现的还不是农村学生的多数,走不到高处的,还在农村种田当农民,农民至今也不缺。但如有一天,农村学生愿意继续当农民了,那更是好事,说明农村发展,科技进步,”种田”科学化,”农民”也是技朮工人,知识分子,不辛苦,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城镇及其他行业也有人”竞争”农民岗位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社会是个互相联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不论怎么变化,谁也离不开谁,人从事什么职业,由内外因综合因素决定的,不是随心所欲的。
山穷栽松树,家贫子读书。全社会都空前注重孩子的教育,农村的孩子亦然。一是子女少,一是普遍富起来的家庭,人们有充分的能力培养子女,都期望孩子学习好,将来能够跳出农村不再务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民如今排在社会各阶层的最低层,三教九流的末流己是不争的事实。人口籍贯只要不抹去"农"字就会低人一等。农村的学生,也就是年轻一代,只要走出校门口,基本上就不回农村。即使考不上大学,也都进城当农民工,或是从事第三产业。
土地是国家的,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处的尴尬社会地位,迫使他们改行易辙,改变命运。今后的农民子女绝大部份都不会子承父业,全心全意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
就连农民的女孩子都不嫁种地的人,留下了大量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光棍汉。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择优汰劣。题主担忧:"这是好事儿吗?"我看月残花谢,潮起潮落,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必杞人扰天!
农村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当农民,本人认为,这是个正常现象。我国农业还是以传统的耕种方式为主,一个全劳力,一年种3亩田,年丰时收粮食3千多斤稻谷,卖4千多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纯收入就3千多元,而劳动力还不算。闲时无事,农忙忙不过。而大米才2元多1斤,在城里打工,有时1个月就能把买1年粮食的钱赚到,农村的人都能算这个账,谁愿回农村种地。这部分人不种,还反对家庭中其他人员种地,收入不高,累出了病还贴大本。因此,农村出现大遍土地撂荒。
综上所述,农民不愿种地和离开农村是正常现象,要求青年农村人在农村务农更是强人所难。因此国家应根据现状制定合理的政策。合理引导,让农村的土地有人种。一是加大对农业投入,特别对撂荒地、废弃宅基地、砖瓦窑等集中整形,便于机械化耕种和科学管理。二是摈弃传统观念,让农村的地集中起来,让会科学耕种的人来种,真正做到耕者有其地,不耕者让出来不撂荒地。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农业正确补助途径,如粮食直补不以面积为基数,而直接补助到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购买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