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是怎么看待躬耕期间诸葛亮与曹操关系的?
在襄阳专家的嘴里,躬耕期间的诸葛亮与曹操好像是世仇,他们认为,“这些落到荆襄的北方名士大多是为了避北方战乱而来到荆襄地区的,他们绝不会去刘表敌对势力曹操管辖的南阳宛县躬耕”。“当时人民流徙的方向是由南而北,由南阳而襄阳,而不是相反的方向。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从人民向往的襄阳逆流而去人民避之不及的南阳”。“试想,宛县为曹操占领区,一心想兴复汉室,视曹操为国贼的诸葛亮会去宛县居住吗”?“再说,曹操连徐庶的老母都要虏为人质,会放过诸葛亮和其家人”?(均见东方出版社《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及相关“襄阳说”论文)。
对襄阳专家的这些观点我真有点哭笑不得,这些都是从哪部史书看来的?“北方战乱”是曹操之乱吗?那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是什么?洛阳、长安之乱时曹操成气候了吗?“当时人民流徙的方向是由南阳而襄阳”吗?,难道南阳不是荆州?这不是成了“从荆州到荆州”了?至于曹操绝不会放过诸葛亮及其家人都观点又超前了,曹操和布衣诸葛亮是阶级敌人吗?曹操如果知道躬耕期间“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诸葛亮,恐怕也会三顾茅庐吧?曹操对孔明下达过“通缉令”吗?否则怎么会得出“诸葛亮如果在宛县躬耕必然被曹操捕杀”这么离谱的结论呢?
至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期间对曹操的看法,襄阳专家不能自以为是的瞎猜,那种把南阳当成曹操地盘,诸葛亮视曹操为国贼,去了宛县躬耕就会被捕杀的臆想没有一点历史依据。诸葛亮当时对曹操的看法《草庐对》说的很清楚,是“不可与之争锋”的“豪杰”。而曹操这个时候也不可能知道诸葛亮是谁,如果没有徐庶举荐,连刘备对眼皮子底下的诸葛亮也不知道,所以曹操怎么可能捕杀布衣诸葛亮呢?襄阳专家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比《三国演义》还丰富啊!
至于诸葛亮在其叔父去世之后离开襄阳到靠近许昌的南阳卧龙岗躬耕是否有意投奔曹操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诸葛亮绝不可能在刘表手下做事,刘备这个时候也没有到新野来。我们不能像襄阳专家一样瞎编,但裴松之在解读《魏略》之后说的一段话很有意思,或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靠近曹操地盘的南阳卧龙岗躬耕的原因。
裴松之在引用《魏略》之后所言:“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公威名建,在魏亦贵达”。
裴松之的这段见解很有意思,其一,裴松之认为诸葛亮说的“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不仅是对孟公威说的,同时也是“兼为己言。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这就直接打脸了襄阳某些人总是想把诸葛亮“困于隆中”种苞谷的观点,裴松之认为诸葛亮不可能只待在一个地方十几年,“遨游”才是孔明先生的志向。证明襄阳专家说的诸葛亮从来没有去过汉水以北的论点就是胡扯八道。
其二,“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裴松之认为,假如诸葛亮“游步中华”,也就是到许昌一带的中原地区,说白了就是“曹占区”,岂是曹操手下众多名士所能埋没障蔽的!投奔曹操,展现其能力,就是与陈群、司马懿相比也不相上下,何况诸葛亮的能力比他们还有余呢。所以,诸葛亮如果去了许昌,不患功业不就,大道不行。裴松之这些观点,是对今天襄阳专家“诸葛亮绝不可能到曹操占领的南阳躬耕”观点的无情嘲弄。
其三,诸葛亮“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这段话讲明诸葛亮虽然没有北向但不可能守在“边鄙”的小山沟隆中,而卧龙岗则是更靠近“中华”之地的东汉南都,在这里躬耕待主更有利于“兴微继绝,克复为己”。
其四,“鹍鹏已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呵呵,这好像是在说襄阳专家啊,诸葛亮的境界已经“翔於辽廓”了,而那些鼠目寸光的专家(罗者)还在试图在隆中这个“薮泽”里找孔明先生种苞谷的故事,真是笑话!
最后,奉劝襄阳专家不要再拿诸葛亮与曹操是“世仇”“阶级敌人”的观点糊弄读者了,看看裴松之的感言:“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
历史就是历史,不是自以为是的瞎编,观点必须于史有据。同样是看待躬耕期间诸葛亮与曹操的关系,襄阳专家的怎么和裴松之的差距那么大呢?
这个提问很可能不会实现,诸葛亮与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高卧隆中虽是隐居,但天下大事尽在心中,这一点从隆中对中可以得到印证。当时诸葛亮对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尤其是对曹操势力的评估可谓精准不差,对江东孙氏的掂量也是比较准确。即然知道曹、孙两家可成霸业,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投靠,以实现其终生的志向?
在诸葛亮的眼里,曹操不是他理想的主公,他深知曹操欺君罔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心,迟早要行篡逆。即使曹操五顾茅庐,诸葛亮不会动心出仕曹氏。古贤人讲究的是名正言顺,讲究三纲五常,择主要究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再说曹操也是汉朝的臣,而不是汉家的主。曹操开始兴义兵,扶助汉家江山社稷,于是四方豪杰争相投奔,确实帐下聚集了一批能人悍将,也成就了曹操的爱才之贤名。自统一北方打败袁绍后,曹操就逐渐开始野心膨胀了,帐下一帮正义之士也开始与他离心离德了。等曹操晋位魏公、魏王后,趋之若鹜的人都是为了名利而来。象荀彧、荀攸、以及孔融、崔琰、杨修等都为阻止曹操的篡逆行为作了牺牲品。诸葛亮能放弃正道甘做曹操的帮凶吗?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虽然是弱势,但符合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言听计从,如鱼得水,后来通过努力终成鼎足之势,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本人的功勋业绩和道德人品也有口皆碑,光照千秋。并不输历史上充满争议的奸雄曹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