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三国中真正的“奸雄”刘备仁义是无可挑剔的,之所以遭受长板坡之战就是因为他带领了新野的居民一起走,才 会被曹操给追上的.然而他摔阿斗,说明了此人拥有很强的政治心理.赵云为了救阿斗连命都 可以不要,在刘备看来,一个是自己唯一的后代,一个是自己手下的爱将,只有用苦肉计,才能让 自己手下的将领对自己更加的忠诚。
然而在白门楼的时候,吕布让刘备救自己,可是刘备却说 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者呼?”由此看来,刘碑拥有称霸天下的心理,但是吕布骁勇善战,若 为曹操所用,以后必是自己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绊脚石,因此只能让曹操杀掉吕布.但是在 吕布的角度来说,刘备是无信的,如果当初吕布不收纳刘碑的话,估计其早就被袁术灭了,更何 况吕布对刘备还有辕门射戟之恩。
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 因而争取到了人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 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补充道:“是时人民饥馑, 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众多 归焉”。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 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 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
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 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 君主中实不多见。裴注特引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 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亦引此语,可见刘 备之仁德有道,已得到历代史家的普遍承认。 就“尊贤礼士”而言,刘备的表现尤为突出。
建安十二年(207),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 47 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 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 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 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 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 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 吴,又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 权不负孤也。”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对此,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黄权传》时由衷称赞道:“汉 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
”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 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 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 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 归顺。
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 诛及三族。”平定益州后,他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 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 ,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雅量。
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 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 胸襟,仍罕有其匹。
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携民渡江,见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与他后来甘冒 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紧接着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这就 太过头了,反而显得不真实。
作者一心想美化刘备,但夸张过分,却反而造成了“似伪”的不良效 赵云将冒死救回的阿斗交到刘备手中,“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后人对此时有讥刺,民间甚至有“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俗语,似乎这也是诈 伪。其实,在古代争夺天下的政治人物心目中,心腹大将有时似乎比妻子更重要。
《三国志蜀 书先主传》明确记载,在遭受当阳之败时,“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 《演义》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史实的自然延伸。古今政治道德观念有异,乱世英雄与普通百 姓的选择不同,对此不宜作简单化的负面理解。 此外,“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其言行确有 “似伪”之处;但从形象 整体来说,其“长厚”大体上还是真实可信的,是其形象的基调,“不是伪”。
结论是:综观中国小 君形象,尤其是开国之君形象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不仅是前 所未有的,而且是后来绝大多数同类形象难以 企及的。因此,尽管他还不是 充分典型 化的,但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独具特色的 艺术形象。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刘备幸亏是生在古代骑兵如果以他的为人处事,如果生在现代,早就被人打死了!也只有在三国演义这种小说中,才有什么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还被刘备掉筷子忽悠的情况!
如果你是奸雄曹操,你觉得有个人可以和你并雄于世的话,你是会想办法除掉他,还是除掉他,还是除掉他?你会相信他的鬼话?结果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不仅没有杀刘备,还给了他兵马,这种人你说他奸,你自己信吗?
曹操是真小人,那么刘备就伪君子,他才是最奸的
如果说曹操是将自己的野心和“精致利己”主义流于表面的话,那么刘备就是真小人了!
- 你看,桃源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果呢?
- 你看,刘备登基!如果刘备真的忠于大汉朝的话,那孝愍皇帝被灭国的时候,他刘玄德为何不殉国?在山阳公还建在的时候,他自己反而在蜀地登基,做起了皇帝?这是效忠于大汉朝?
所以综上所述囧王者认为,曹操是真奸雄,但刘备在奸诈方面的段位,显然比曹操要更高!你们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