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你更认同谁?

一、 老子

 

1. 老子其人

 

姓李,名耳,亦名聃,楚国人。他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约莫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之职。

据记载,老子和孔子是见过面的,一说在鲁昭公24年,时孔子34岁,一说在鲁定公8年,时孔子51岁。梁启超先生认为后者更为可信,因为孔子在五十岁后的思想与之前有大变化,他猜或是受了老子的影响。

 

其次,老子与“老莱子”“太史儋”为一人或二三人我们尚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老子逝于中国,有个儿子名宗,曾为魏将,由此可知老子离战国时甚近。

 

2. 老子学说

 

研究老子的学说,就是研究“五千言的《老子》(或称《道德经》)”,全部讲的,不外乎一个“道”字。所以我们可以从“道的本体”“道的名相”和“道的作用”三方面来了解它。

 

(1)   道的本体

“道”是什么?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就是“自己如此”,不掺杂任何外界意识。

 

“道”是什么样的?

“道”的性状无法用语言概括,因为语言由约定俗成的词汇组成,而词汇有既定的概念,如果用语言来概括“道”,则怎么概括都是不全面的。

 

(2)  道的名相

什么是“名”“相”?

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名”即我们指称事物之词汇,“相”即肉眼可见该事物之模样。

 

“名”“相”的由来

老子认为名相自人类的分别心而来。例如,怎么能知道有“美”呢?因为对比了“恶”,体会出了“美”。

 

老子说,而一旦人造出种种的“名”,“名”一旦成立,就永远去不掉,人就用这些“名”来指称、解说世间万物。

 

“名”“相”的害处

“名”“相”既然起自分别心,那么就存在一定标准,比如你说“善”与“不善”,那么便有“善”与“不善”的标准,但人所觉察的标准,常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人养羊,故觉狼吃羊为不善,而从狼的角度,吃羊是存活之道,是善,谁的标准对呢?

 

所以“名”“相”自分别心来,就有局限,所以以“名”“相”来概括、描述“道”是不全面的,是狭隘的,是老子反对的。

 

(3) 道的作用

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在讲“道的作用”,但却可以统括为其中的一句话: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常无为

比如器皿没有空处就不能装东西、房子没有空处装门窗就不能出入、空气也无法流通,因此可见空处(无)的用处。

 

无不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佛居,是以不去。”即因无为、因“空”,而无不可为,诸事可为。

 

为而不争

梁启超先生用了罗素对老子这几句话的解释。罗素认为人类本能中有“占有”和“创造”这两种冲动。占有的冲动,要将事物据为己有,而世间物都是有定量的,甲占有的多了,乙的就少了,当占有的冲动发达起来,则人类就日日在争夺相杀中。

 

创造的冲动则正与之相反,是要创造某物出来,这些创造物的性质往往是无限的,如诗歌、美术、音乐、思想等等。创造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好处,而仅仅是乐于创造出它们并与人分享,甲得到了,乙也能得到,且无损耗。

 

这种创造而不占有的状态,即老子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 老子学说的弊病

其一便是:“道”有理,而“术”有误。例如“小国寡民”的乌托邦理想,其第一条件是“人民皆愚”。且不论这要求对不对,首先它就是无法办到的。人无知,可以学;人若已经有了智识,却很难再洗去这些,令他变愚钝。即便你采用一些手段以“愚人”,却未必能达成这个目的。

 

其二,虽然“道法自然”,但若刻意追求返回一无所知的“自然状态”,也是一种不自然,这就自相矛盾了。

二、 孔子

 

1. 孔子其人

 

周灵王二十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1年),孔子生。

 

孔子少孤,二十岁左右为贫而仕,尝为季氏之委吏乘田等官。二十四岁丧母,有门人助葬。

 

三十六岁避乱至齐国,三十八岁自齐反鲁,门人益进。四十八岁,阳虎囚季氏,欲用孔子,孔子不仕。

 

五十一岁,见老子。五十二岁,出仕为中都宰。五十三岁,相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五十五岁为鲁司寇,堕三都。

 

五十六岁,离鲁至卫。五十六岁至六十九岁历游卫、曹、陈、宋、蔡、郑、楚诸国,居卫最久,陈次之。

 

六十九岁自卫返鲁,修《诗》《书》《礼》《乐》,作《易传》,七十二岁作《春秋》。

 

孔子卒于七十三岁,时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结合孔子生平事迹,应注意到其人有这些特点:

①   孔子出身甚微,并非士族,且为庶出。

②   孔子教学甚早,年二十四丧母时,已有门人助葬。

③   孔子政治生涯甚短,最大的事业就是堕三都,意在打破贵族政治,但完全失败了。

④   孔子游历地甚少,实际到过的只有周、齐、卫、陈,可能还到过楚国属地叶,至于宋曹郑三国,则只是经过,而没有住,算起来未曾走出今山东、河南两省。

⑤   孔子著书甚迟六十九岁自卫反鲁后,才开始删定“六经”。

 

 

2. 孔子学说

 

(1) 孔子学说的纲要条目

 

① 为学

孔子主张的“学”不是后世一些人所误解的死读书,而是“屡空”,是“心斎”,是“克己复礼”,是“不改其乐”,是“不迁怒不贰过”,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学的是如何生活,如何来养成自己的人格。

 

② 一贯 忠恕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就包含着“学”的方法。就是他曾经告诉子贡,说自己不是“多学而识”,是“一以贯之”。

 

也就是说,学做人的道理也好,学其他的也罢,并不仅仅是靠知识或经验的堆砌,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理,可以运用在学习任何事情上。

 

“忠恕”的意思可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③ 仁  君子

之前说孔子讲的“学”,是教人学做人、养成人格。梁启超先生将“仁”解作“理想人格”,而“君子”则是能合着这种理想的人。

 

“仁”字拆开,是两个人,可见“仁”这种理想人格是体现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交往中的,没有他人,则显不出个人的“仁”来。

 

关于“仁”的标准,“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具体的言语散落在《易经》《论语》《礼记》等资料中,大家可以当作补充说明,把这些文献中关于“仁”和“君子”的条目一一找来看。

 

但归根结底,要理解学习孔子的“仁”,我们应像上一条目所述,去寻找“一以贯之”的准则——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含着这种准则,即与人相处,要做符合双方相对关系的事情,为人君,要仁爱,为人臣,要敬上,为人父,应慈爱,为人子,应孝父母……等等。

 

④ 礼

最古老的礼本是宗教的一种仪式,而后演变为一切社会习惯、礼仪乃至行为规范。孔门注重礼乐,是因为视之为涵养人格的利器。

⑤ 乐

音乐是孔子的嗜好之一,也是他门下的必修课。孔子重视音乐,也因为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有感于人事物而发的,是愉悦人性、陶冶情操的好工具。

 

⑥ 名

孔子重视“正名”已不用多说,正名而后可以循名责实,以求名实相副。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

 

⑦ 性命

孔子少言“性”,而多论及“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也常被误解为狭义的人之“宿命”。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天命,更多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定法则。例如庄子引用的孔子之语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

 

⑧ 鬼神祭祀

孔子教人,说的都是世间法,而不说神神鬼鬼的东西,但祭礼、斋戒他却是提倡的。在他看来,“万物本乎天”,所以祭天;“人本乎祖”,所以祭祖。所以说孔子的祭礼,是将“祈求护佑”的需求转变为“反本报祖不忘其初”的用心,正如他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  孔子哲学思想的汇总(自《易》)

在宇宙本体是什么这个事情上,孔子的看法是“神无方而易无体”,即宇宙是没有本体的。“易”就是变动,方生方逝,方逝方生,万物都在不断流动。

 

(3) 孔子政治思想的汇总(自《春秋》)

孔子的政治思想源自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要求。孔子的终极理想社会形态是“大同”,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以个人或家族为单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儿童有公共教育,老弱废疾有公共养老与医疗……

 

而后,他又提出“小康”作为迈进大同世界的过渡。两者区别在于小康是阶级主义,大同是平等主义;小康是私有主义,大同是互助主义;小康是国家家族主义,大同则是世界主义。

 

(4) 总结

我们知道,孔子行事最尚“中庸之道”,对他来说,凡是在两个极端的主张,都含有一面真理,但又各有各的毛病,所以他愿意采取折衷适用的主张去面对、处理事情。

 

并且孔子的中庸还具有时效性,故称之为“时中”。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建立在他认为“万物都在不断流动”的宇宙观

我认为这两个人都是值得敬仰的。他们的影响了非常巨大,不仅对于当时,对于后世也是如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適周,曾经问礼于老子。

老子说:“子之所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尔。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而蓬累而行……”

可以说老子是对孔子的观点以及学说是身份清楚的。认为孔子的学说已经过时,而孔子在论语中也已经承认自己所说有些不切实际,从宰予问孔子三年之期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孔子的学说对于当时是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的,老子也是一样。

孔子也说过:老子其人,其犹龙邪。

老子所留下的五千言,从古至今都是人学习研究的对象,他甚至不知不觉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我们每天都在用这些东西,只不过不知道罢了。比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受宠若惊,贵大患若身。

而孔子的论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儒家思想更是统治中国千余年。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都扮演着一个退隐的角色,而孔子则代表着积极入世。

但正是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平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经久不息。

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上功不可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9913.html

(0)
上一篇 2022-06-24 下午3:33
下一篇 2022-06-24 下午3:47

相关推荐

  • 佩莱点射,鲁能1-0申花,吴兴涵错良机,金敬道被莫雷诺踢头,是犯规吗

    如果对照足协杯半决赛对阵上港刘洋的犯规,那么莫雷诺在71分钟的动作裁判确实应该有所表示。当时禁区内金敬道奋不顾身争顶,莫雷诺解围,脚踢到了小金的头部,致使金敬道倒地,裁判坚持比赛继…

    爱问 2022-12-16
  • 恒大挡不住张常宁龚翔宇的进攻

    可以啊!这还怀疑什么…… 大家必须弄清楚题面想表达什么,比如正能量的东西,大力支持可以有,为攻击而达私欲必须迸击。如果从大局观来讲,中国女排的重要排第一的非郎导莫属。她是中国女排灵…

    爱问 2023-05-12
  • 学生成绩不好,老师教训家长,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怎么说

    谢谢悟空邀请!我要回答一下,学生成绩不好,老师教训家长,为什么老师教训家长呢? 学生成绩的好坏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归根结底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是内因;家长、老师等的因素都是外因,外因…

    爱问 2022-08-24
  • 为何现在的年轻人有如此多的负债负担

    广大人民用劳动换取的收入,基本上通过消费全部还给资本家。最终所有的钱全部流向资本家,“穷者俞穷、富者愈富”,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肥主要是资产阶级自己。看似进行“自由”选择…

    爱问 2022-08-08
  • 女足奥运会资格赛为什么没有王霜

    从2月3日开始,东京奥运会女足预选赛第3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的比赛将开打,中国女足在贾秀全的率领下将向东京奥运会发起最后的冲击。 这个阶段的预选赛原本是定在中国武汉举行,由于武汉突…

    爱问 2023-03-19
  • 问唐朝和汉朝打仗,谁会赢?为啥呢

    解答问题之前,先分析一下汉朝和唐朝时期的制度和综合国力: 汉朝:至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后直到汉武帝时期,全国人口大约为5000万。汉朝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赋税制度,其中田赋又是主要收入来…

    爱问 2023-04-05
  • 孝顺就一定要顺从父母吗

    这也是大众化的问题,拼爹时代,如工作,择业择偶等人生大事,父母一定有建议,他们经历了那么多,也许看得远,我个人的想法是尊重,尽力去顺从,否则耐心的解释,自已是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去做…

    爱问 2023-09-04
  • lpl打野宁王,lpl宁王打野

    宁王这波操作确实太“作”了,前几天IG才输掉了比赛现在他就搞出劈腿的绯闻,真的有点作了。宁王和他之前的女朋友分手的事情大家本来也没有太多的关注,当时IG还在打MSI后来分手这个事情…

    爱问 2023-07-26
  • 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口罩产能过剩问题,应如何应对

    亮明观点:很负责任地说,口罩等产能过剩是一定存在的,只是这个时候不能够考虑这么多,现在是抢时间,抢人命,平时不打仗,咱不还得储备大量枪支弹药不是么? (我们不能让美丽小护士的努力白…

    爱问 2022-12-03
  • 自媒体养活一家人靠谱吗

    个人觉得自媒体创业还是一个好机会,也算现在一个最后还有点红利的方式。 但自媒体的创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每天发几篇文章,每天互粉一下,发个视频,微头条,微信公众号等等,解答几个问题,…

    爱问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