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月薪能顶100个年轻人。
鲁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四部分,一是在教育部任职,二是在大学教书,三是发表作品的稿费,四是书法真迹。这四部分具体总收益多少没有可靠数据表明,但是鲁迅领取的政府酬薪部分就有每月近350大洋。
这350大洋是什么概念?当时在北京,一个人的基本生活费大概1.5个大洋,而现在在北京基本生活成本大概3000块,根据成本换算下来刚好是1银元相当于现在2000元的购买力,那么350大洋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70万RMB。这还仅仅是工资,不包括稿费等其他收益。如果一个年轻人月薪7000块,那么一个鲁迅能顶100个年轻人;如果4000块,那就能顶175个!
不过鲁迅之富不是月薪能体现的。因为鲁迅曾豪掷重金在京买了一堆房子,其中包括1条胡同,别处还有一个小四合院和一栋小二楼,小街巷的单间串间零零散散还有十几间房,这些房子位置基本都是现在的二环内。如果这些房产按照现在北京的市价,估值大概5亿开外。
古玩字画就更不用说了,随便写几个字、题一块匾就能换一套学区房,关键是人家跟当年那些书画家、大作家、史学家都是朋友,名人作品和古玩都是用扁担称着卖,这些东西估值也是数亿。
所以鲁迅的收入和资产如果放现在,那就是年薪千万,资产十位数的富豪,岂是工薪族能比?
中学教师月薪二十元,养活一个五口之家。注意:全家就他一个人有收入!
月薪三百大洋,就是中学教师的十五倍,就可以以一人之力,养活七十五个人。你说超不超过现代大部分年轻人?
不过,鲁迅月薪三百大洋,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鲁迅在北京是做讲师,月薪比弟弟周作人还要低。而且这个职位并不是长期稳定的。他从1920年起,在北京的大学(不止一家)里讲课,1927年离开北京南下。此前,他曾在教育部任职员。此后,他主要是靠稿费收入。
那么,职员的薪水,和讲师一样吗?稿费的收入,难道也能折算成“月薪”吗?还有办杂志,“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投资和收益可以计算吗?
民国时期,教育并未全民普及,国民有大量文盲。像鲁迅这样的归国留学生是很吃香的。他们的待遇也是很高的。但是,非要用“月薪三百元”来说事,未免太以偏盖全了。
民国三十余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发生过多少回?1912年的三百元,和1949年的三百元,是一回事吗?
没有可比性,也无须因此而忿忿不平——
其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都是聘用制;无论是是谁,无论什么文凭学历是否留学回国,但凡你真的是才高八斗或者是真才实学,有人聘用,你就值那么多钱;
其二,能够在民国那个年头当上大学教授的,都不是一般人;即使是不要求掌握外语,但是大部分教授都能够熟练使用两门外语;
就是这么两点,大部分年轻人能够和他们相比吗?那时候不过刚刚废止了科举制度,全新的教育体系才开始建立,大学也就那么几所,大学的教授呢?那可都是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这就是价值规律。
与民国时期比起来,现在的大学翻了多少倍?现在的大学教授又有多少?即使是现在,大学教授的收入仍然高于大部分年轻人!
当然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破格”:所谓破格,其实就是鲁迅先生那个时期的聘用制——
如果是青年才俊,照样有人聘用——高薪不要说了,还有房子+户口+科研经费——这个含金量远远超过了鲁迅当年的收入!
这就是差距。
鲁迅月薪3百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70万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当时甚至现在年轻人的100到200倍。不过,鲁迅的收入,远远不能体现他的价值。
1,鲁迅的政治贡献。毛泽东说,他是用鲁迅的笔杆子和朱德的枪杆子打败了国民党反对派,推翻了三座大山,并且在长江,横炸得冲直撞的英国军舰抱头鼠窜,在朝鲜战场,打得2.25个八国联军狼狈不堪。
2,鲁迅的文学贡献。什么是文学?就是人世间恩爱情仇的浓缩和概括。其他不说,就说鲁迅的一句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就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的对人世间苦难的最精辟,最准确的描述。自有人类以来,引起死亡最多的当然是战争,引起悲伤最多的,当然也是战争引起的死亡。这就叫一句顶一万句。这就叫贡献。月薪,只不过是暂时的,有限的,而鲁迅的贡献,却是永恒的,是全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
3,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庸庸碌碌、浑浑噩噩,有的人干脆躺平了,那么,拿什么和鲁迅比收入?有什么鸣冤叫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9925.html